波瀾不驚的水面上,一排排光伏板陣列靜置,不時有魚兒冒出水泡,這是位于前黃鎮的九洲漁光互補項目。利用坑塘水面疊加發展養殖業和新能源產業,為地方綠色高質量發展發揮示范作用。
所謂“漁光互補”,指的是漁業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,在魚塘水面上方架設光伏板陣列,下方水域可以進行魚蝦養殖,光伏陣列還可以為養魚提供良好的遮擋作用,形成“上可發電、下可養魚”的新模式。九洲漁光互補項目總體規劃100兆瓦,70兆瓦為漁光互補光伏發電,現已并網發電,年平均發電量約8300萬度。項目還添置了12臺風機,與光伏發電形成互補。白天光伏發電,晚上風力發電,實現了電站整體24小時不間斷發電,將于年底并網發電,預計年平均發電量為6900萬度。
投資方介紹,該項目實現了清潔能源的智能智造,完全并網后,每年節約標準煤62711噸,減排二氧化碳168481噸、二氧化硫5915噸,為當地乃至區域的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目標貢獻力量。
光伏發電對地區大氣污染防治中減煤目標的實現是一種有力支撐。2017年以來,全省各地陸續實施“263”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等專項行動,其中涉及大氣防治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削減煤炭消費。
九洲漁光互補項目起到了引領作用。我區大力發展“自用為主、余電上網”的分布式光伏發電,光伏發電成為我區發力低碳減排的重要舉措。2017年至2020年,我區完成237兆瓦裝機規模(含漁光互補項目),每年可發電2.83億度,減少標準煤使用量約9.47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3.7萬噸,相當于增加植樹造林2.37億平方米,對我區減煤目標實現和大氣環境改善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“今年全國‘兩會’首次把‘碳達峰、碳中和’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,充分表露出‘雙碳’目標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,更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。”區發改局局長夷建良表示,在“十四五”開局之年,我區將以光伏發電等項目為抓手,持續發力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目標,推動區域產業轉型、能源結構轉型,實現全區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發展。